我的时间蛋糕update

TimeBlock

Posted by Molly on March 13, 2019

这几天我的暗时间里都在思索碎片化时间应该做什么,主要的时间又应该做什么。晚上的时候突发奇想,觉得我应该打开上周整理好的“时间蛋糕”计划表来看。结果发现我这种操作方式很像几年以前看到过的“时间管理”的思想。 虽然早在好几年前都看到过了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几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学会使用这种方式了。(虽然道理非常简单,几乎几句话就能概括,但却竟然模仿了几年才摸到门。)

事情分块

事情是可以分块处理的,也应该分块处理。当然,很多人可能很快就能学会逻辑分块,但不容易注意到层次分层。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边际效应递减”的感受。即某个事情到了某个程度以后,想要再提高一点点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得到的收获却并不一定。不过,以前的我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即很刻意去追求某种“厉害”,从而非常容易显得用力过猛,反而发力发错了地方。但其实生活之中,又有那么些东西并非一定需要都追求极致(也完全不太可能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难多学科全才的时代,但是你又往往会发现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别的学科、领域或者专业知识,知道它就比不知道它好很多。查理·芒格是这样建议大家的人生:“即如果你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么不去那里就好了”。

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觉得“哇塞!竟然好有道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我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到底“不去某个地方的建议”和“一定要做的事情”这样不同的提问方式到底不同在哪里呢?直到几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略有感知。

结合他提出来的“多元思维模型”。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当我们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后,至少我们不会愚蠢到去犯很多的错误。因此,即使我们并没有因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得到了什么,但是我们避免了很多“损失”。

在这种“边际效应”里面,在这个事情的层次下,是性价比非常高的程度。

其实,这种思想并非只适用于芒格的投资事业。同样来自于我以前阅读过的一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同样不懂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但遗留了很久的困惑)。作者将理解分为“全局性理解”和“利基理解”。即当你获取了某个学科的“全局性理解”,你可能就学会了使用这个学科的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但如果你收获的只是“利基理解”,那么可能你只是知道有个社会心理学、有个原生家庭的概念。

比如我小时候超爱心理学,觉得我长大就应该搞这方面的事情。大学时期因缘际会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愚蠢得都不懂得“何为控制变量”、“何为影响因素”。而这些其实就是心理学家们每天都在思考的一些问题。对比前后,那时候的我只是在得到“利基理解”,但后面读了斯坦纳诺维奇的书以后,才知道了一些“全局性理解”。

这些是什么呢?就是事情分块背后的思想支撑。因为我们既然要对不同的事情分块,那么肯定就是因为认识到了某些重要的事情,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达成“全局性理解”比我们想象之中花费的时间更少。说白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下,对于知识的某些习得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习得“利基理解”,反而应该重视起对这个时代而言比较重要的那些“全局性理解”。

重要的习惯

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分块就完事大吉了呢?不,其实习惯也非常非常重要。在大时间周期下,竟然选择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去抵抗这些不确定性。起起落落的时候,如果能一直保持某些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是能撑得起这些时间蛋糕的基础。

市面上非常多所谓“认知升级”的割韭菜课程。比起“认知”,“硬件”的支撑才更值得重视。“硬件”的支撑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持好习惯。比如每天阅读、写卡片。只有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成长,才能积累起支撑计划的“硬件”。

所以,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多大的蛋糕,还是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再看需要达成怎样的深度、广度,又因此需要多长的时间。如此一来,也许就能“和时间成为朋友了”。

慎思、明辨与笃行

被切块的事情是否就真正意义上被分开了呢?其实不然。这样对事情切块只是为了方便执行和推进。但各个大小组块的事情组合起来,也许就能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时间和预算只有那么多,到底应该选择执行哪个?当什么事情都觉得有意义想完成,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就发现了这里面存在很多的内在矛盾。

比如如下问题清单:

  • 这些大小组块的事情,背后分别都隐含着要达成怎样的目的?
  • 在为了达成这个大目的的前提下,这些大小组块作为因变量的权重有多少?
  • 在为了达成这个大目的的前提下,完成这些大小组块所分别需要的成本有多少(比如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等)?
  • 在客观条件下,哪些组块的事情更为紧急?
  • 在主观因素下,哪些目的更为重要?

Tobe continue...(//这个小清单并没有罗列出所有我感觉到困惑和感兴趣的问题)

一种情况是其实完成一件事情,对于另外一件事情的达成有着促进的效果。即使我只是把时间花费在了这个组块上,但是对另外组块事情的完成也有帮助。(鬼知道我处在“慎思”的矛盾之中多久了,这几天才把开始思考这些矛盾的问题)。如何整合矛盾?如何选择?又会产生更多的相关困惑。因此,除了资源的“相互挤占”这种表象问题,未尝找不到一个考虑周全的有所侧重的折中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家装修房子。考虑的是为了做民宿的美观性,但是具体设计的时候也许又会照顾不到其隐私性等。但问题的提出本身都会很有意义,因此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一个可以更多考虑美观性,但也能照顾到隐私性的折中方案。

这就是在进行组块的统整。不要怕矛盾,更要欢迎矛盾。只是下一个阶段就需要整合矛盾而已。

有限理性的迷思

从下往上是抽象,从上往下则是高阶模型到具体细节的执行。也许我现在产生的这么多的困惑,已经早有人在高阶模型之中解决掉了(问题本身甚至于都不再是问题)。毕竟“有限理性”,眼界只有这么高,经常就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自己思维框框里面打转的老鼠。

比如,我又一次做前端在找适合的icon。当时并不知道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还是最近有朋友介绍了阿里云的Iconfont-阿里巴巴矢量图标库这个网站,我才觉得这是一个更高阶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我之前的思维框框下所想出来的“某些奇思妙想”只不过是低效的权宜之计了。

这段的意思是什么呢?

你很聪明,但你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有限理性”。高阶的解决方法也许不仅仅是能解决燃眉之急(成本上),更能照顾到很多被你忽略了的问题场景(空间上),还有在十年、二十年的基础上带来的小小红利的复利(时间上)。

发现它、整理它、分享它。正如阳老师建议的:

* 初级学习者是找到优质信息。弄清楚这些来源能提供哪些方面的优质信息。

* 中级学习者就去反向破解,总结寻找底层协议和优质信息的操作模式,并加以验证这些模式。

* 高级学习者就迁移这些模式到其他领域,理解如何在任何的领域都找到类似的优质信息清单。

好的东西一定会在大时间周期下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