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信息含量比较小的畅销书著作,全书围绕着“WOOP”这个工具做学问,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何我们想做却又没有执行力?因此,我们既可以写卡片、抓出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有可以罗列清单(幸运的是,这个工具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行动才能更好学习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可以分析一下这本畅销书的最小信息——模因、模因的拆解、应用。
书籍章节拆解:
在书籍的前沿部分找到作者所写的这样一段话:
-
从中可以抓出两个关键词:“心理对比”和“WOOP”,而二者的关系是“WOOP”是基于“心理对比”的四个实践步骤。
-
可以看出书籍的写作结构是这样的:“积极心理”并非像人们鼓吹的那样好(提出一个反常识)→ “心里对比”的假设和实验验证→ “心里对比”在潜意识方面的作用→ “心里对比”的三种应用场景: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习工作。
接着我抽样阅读了各个章节的最后一段话,想要从中快速抓取到核心关键词和重要信息。
-
第一章:“积极思维”可能并非宣传的那样有效果;
-
第二章:幻想能帮助人发现真正的需求,但是不能仅靠幻想就能达成心愿;
-
第三章:实际的行动和身心的投入,不是摒弃乐观的想象,而是将其改进完善。比如梦想路上的障碍;
-
第四章:“心理比对”:不是把障碍放到一边只看到自己的思想,而是把二者同时考虑合二为一→先关注愿望,再考虑现实。
-
第五章:想象一下乐观的未来,再想象一下具体的障碍。
-
第六章:“元认知策略”:“心理比对”、“执行意图”、“MCⅡ”、“WOOP思维”
-
第七章:“WOOP”在三个维度上的应用;
-
第八章:“WOOP”如何使用。
从中,抓出了比较重要的第六章,它说明了几个核心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和来龙去脉。 还有罗列行动清单从第八章和第七章开始罗列框架比较合适。
罗列行动清单→如何使用woop
-
提出“执行意图”的学者和提出“心理比对”的学者是夫妻,他们将二者合二为一,称之为“MCⅡ”,后又正式称为“WOOP”。这便是这本书的主角。
-
“心理比对”的意思是想出自己要达成的愿望,然后再想出其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而执行意图则是“如果出现了情况A,那么我就作出Y反应”。
-
WOOP则是二者的结合作品。W是心愿、O是结果、O是障碍、P是计划。
两个woop实例卡&一个app:
http://woopmylife.org/app-l9t5a/
- 填写woop的案例演示:
如何更好使用woop的行动清单
1.使用
坏例子 | 好例子 | |
---|---|---|
某个固定时间节点使用woop | 醒来第一件事就是woop 睡前最后一件事情就是woop 作家每次开始写作就woop 来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woop | |
随时随地穿插使用woop | 堵车时、看牙医时、在地铁上 | |
处理紧急事务或者持续的压力时候使用woop | 要再200人面前主持商品发布会,用了3分钟时间做了woop |
2.写作
坏例子 | 好例子 | |
---|---|---|
愿望W要写得更实质性、更牵肠挂肚 | 一个酗酒者想要戒酒,但是使用woop的时候想的却是:喝点酒好像也挺好的 | 改善与妻子的关系(比如,妻子可能因为他酗酒而心存芥蒂); 重新成为工作团队中有用的人(比如,他可能因为酗酒而工作不认真); |
严格遵循基本格式来使用 | 具体查看woop使用清单 摒除杂念、不发短信、不看邮件、尽量独处。 管住自己,不要让思绪在各个步骤之间徘徊; 不要颠倒次序或遗漏步骤,在制定愿望、结果、障碍时尽量清晰明确 | |
短期、24小时内可以达成的愿望 | 24小时内,把手里的这个项目给做完 |
3.调整
坏例子 | 好例子 | |
---|---|---|
如果觉得woop没有用的时候,做做调整。 看看是否是某个步骤没有遵循或者是愿望需要调整 | 不能从不切实际的愿望之中抽身 实现了愿望而不自知:比如她实现了自己拟定的愿望,但是有把注意力放到了新愿望上,从而认为woop没有用。 | 实现了愿望,好好核实一下 |
适时调整愿望 1.对愿望内容的大小进行调整 2.即使发现更新、更深层的愿望 | 1.如果刚开始罗列的愿望不太现实,可以适时降低要求或者如果能够完成更多,可以提高要求; 2.可以查看案例2 |
woop填写步骤检查清单(详细版)
总结: 使用了一下woop的app,发现做得真不错。可能因为是原创者发布的app,所以理念很多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篇文章并非是要我们完全就能立马做到灵活自如运用woop或者是遇到了问题就能立马想到要使用woop。但它是一张自检清单,使用过程之中遇到了问题就能够翻阅的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