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
反常识卡
卡片示范: ● 常识:人脑非常喜欢想东想西,喜欢思考
● 反常识:人虽然天生具有好奇心,但是好奇心是脆弱的。人脑虽然可以思考,但是人脑却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要外界的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人脑就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这也就是为何说好奇心是脆弱的。
● 发现者:丹尼尔·T·威廉厄姆
● 发现记录:
-
原文:人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考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
出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2010. chapter 01
● 例子:也许比起输出,我们更喜欢输入。
● 启示:之前一直觉得人脑应该是擅长于思考的,因为感觉自己只要睁着眼就会想东想西。但是,作者指出这并非都是在进行思考;其实,大多数时间,人脑只是在进行记忆的搜索。至于具体的行动卡见下面。
注意点:
● 书名,加上出版年份,页码。
● 出处:撰写原始出处。
● 例子:支撑该反常识成立的例子
● 启发:附上它给自己带来的行动启发。
● 反常识证据:每个时代的「常识」都是帮助人类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但是恰恰是这些「常识」也妨碍了你的认知。因此,你需要时不时借助鲜活证据来拓展认知边界。假设你是一名古人,你能明白如何通过当时的一些实验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时代的杰出英才。
技巧卡
● 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 在本章中,作者有何值得模仿与学习的写作技巧与思维技巧?
● 卡片示范
根据我们对于“记忆”、“思考”和“做决策”等关键词的逻辑梳理,我们发现:人脑总是在避免着我们思考,而想要我们思考,其认知环境就得比较适合。影响认知环境的因素有四个:环境里的信息;长时记忆里的事实;长时记忆里的步骤和工作记忆的大小。其中,工作记忆我们可以训练得到提高。但是短时间内,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信息进行组块,从而降低信息的复杂度。在工作记忆客观上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进而整理出来了更大的空间。如何组块呢?仍然有两种类型:横向的类型组块和纵向往深层次组块。这个时候仍然需要理清楚各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一来便能在客观上降低信息的复杂度了。
任意卡
此处自行发挥 还有什么想说的?
● 卡片示范 卡片输出复盘:
这次写作卡片,突然想起了昨晚阳老的研究,那就是“不要污染原始数据”。这看似是个非常小的细节,但是听了很多次,我还是第一次主动有了这个写作意识。在我写作反常识卡的时候,有把自己梳理清楚的逻辑和原始的作者的话区分开来。我想,养成这个小习惯虽然不难,但是却非常不容易记得。所以,在卡片模板的地方就区分开来,每次写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久而久之也就能够养成这个习惯了。
任意卡
此处自行发挥 还有什么想说的? ● 卡片示范
阅读总结:上次阅读了第三章,这次却回到了第三章,但是写出来的卡片却并非完全是作者的思路,更写了些自己的经验和感触。而上次选择第三章的原因更是因为在之前的之前写了关于自己“司机知识”问题的反省。关于“思考”、关于“记忆”,也关于“学习”、“决策”和“解决问题”。各个领域的穿插,也许它们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并集交叉处都是来自于认知科学的一些高阶模型。比如上周我在antimoon的博客里面看到他们对英文词汇背诵的建议就是有五类卡片;但是我们习惯的操作往往是一张词汇卡片就塞进有关这个词汇的“拼写”、“音标”、“发音”、“释义”、“例句”等等。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对比,后者对于认知的压力肯定是更大的。就好像一张卡片被塞进了好几张卡片的信息,不管是学习还是复习卡片的时候,认知难度肯更大。这里面的高阶模型不就是这次我阅读的书里所提到了的“工作记忆”模型吗?
第4/6章
任意卡
此处自行发挥
还有什么想说的?
卡片示范
结束了第一章和第三章的阅读与输出,我又跳到了第六章和第四章,它们都同时提高了“抽象概念”这个关键词。在第六章之中,作者给出了一个鲜活证据,那就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们有一项新手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专家的长时记忆里面不仅仅有更多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在记忆之中储存的方式和初学者不同”。哪里不同呢?
鲜活证据1:象棋的新手复盘的时候是根据相对位置来进行分块;而专家则根据职能单位分块。
鲜活证据2:物理学新手会根据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体对问题进行分类(例如里面提到了弹簧或者斜面);而物理专家则会根据问题中所需要的物理学重要原理进行分类(例如是否使用了能量守恒定律)。
作者使用了诸如“抽象概念”、“抽象结构”、“抽象知识”和“表层结构”、“表面知识”等关键词,指出专家和新手之间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区别。
而在我的理解看来,专家是根据学科的高阶模型来定义问题;而新手则被问题的表象迷惑,看不出里面所涉及到的高阶模型,做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不仅如此,新手还在被铺面而来的信息打乱节奏的时候;专家已经可以做出有依据的决策,使用这些知识工具来解决问题了。
更高阶的是什么?例如昨晚阳老的演讲里面提到的一流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专家,更是工具的创造专家。他们需要的是想要创造出更贴近自然实质,解释力度更大,时间跨度周期更大的工具。他们可以理解工具背后的工具这个事情。
从不知道工具,到不能从工具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再到可以灵活使用工具解决问题;再到自己成为工具的创造者。甚至像西蒙一样,游走于不同领域学科体系之间。很显然,知识工具的复杂度远非我以前所理解的那个层次,而我还不过停留在刚好知道要去识别“工具”的这个层级。虽然很菜鸟,但确实也十分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