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所以便对“记忆”产生了兴趣。这周便选取了这本书来写卡片。
人名卡
关注大师的言行,跟随大师的举动。
卡片示范:
- 人名:丹尼尔.T.威廉厄姆(Daniel T. Willingham, 1961年-)
-
印象:致力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K12教育中的应用。
-
例子:比如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就是站在一个学术界给实用教学界的书籍,因此书中就会讨论了很多关于教学方面的细节。对于成人自学,可以学到相关的科学研究高阶模型,但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不用死搬硬套。
- 出处:丹尼尔.T.威廉厄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金句卡
记忆是思考的灰烬。
如何正确地遗忘和更好地记住
信息是如何与大脑互动的。而大脑对于信息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住了,而另外一种就是遗忘了。再来简化一下这个模型,我们把人脑和信息的互动,简单的分为输入阶段和处理阶段。那么信息在输入的时候,就是从环境里面获取信息,然后信息流动到工作记忆之中,再流动到长时记忆区中。而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到工作记忆区中。信息和人脑的处理方式就好像是在这几个区域之间流动。然后如果流动不畅,就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发生。这幅图是我根据书上简化的模型再增添自己的理解绘制的图。
作者总结了四种可能遗忘的情况。第一种是我们的大脑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环境之中的信息。这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信息没有进入短时记忆的。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专心学习的时候,会听不到外面的虫鸣鸟叫和汽车鸣笛。而第二种情况是,存入了工作记忆,却没有存入长时记忆区域之中。例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当你交换别人手机号的时候,当时你是知道她手机号的,但是一旦你存进了她的手机里面。你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只能去手机里面查询了。在你存储手机号的时候,你的工作区是有存储这个内容的,只是你没有把它放进长期记忆区里面而已。第三种情况是,信息放进了长时记忆,但是却被我们遗忘了,有一个非常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是动画《头脑特工队》那个故事。女主角把她小时候的假象玩伴给忘记了。作者写第四种遗忘的情况从长时记忆里面提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你曾经记得,但是你却没有办法主动地回忆起来。
紧接着,作者又讨论了如何能够记住的问题。他讨论了几个因素。第一,情感因素,第二重复;第三,意愿;第四,思考意义。
我们就专注来讨论一下“思考”这个主题。从作者最开始就给出的结论可以看出,他认为“思考”和“记忆”的关系是:“记忆是思考的灰烬”。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常常使用电脑的RAM和硬盘来比喻人类大脑的working memory和long-term memory,但其实我们人类的大脑机制要更为复杂。信息在其中流淌,并非是如同电脑存储信息一样,拷贝,需要的时候从硬盘里面调取打开就行。而在working memory和long-term memory之间流动的是“我们的思考”。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一个教程,只有真正思考了,才能被我们记住,从而可能被存入long-term memory之中。而“思考”是什么呢?就是从long-term memory里面提取信息到working memory之中。为何专家比新手效率快?因为他们提取的速度变快了。那么,就不要奢望自己的记忆能够像存入EverNote里面一样精准明确,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真正能留下的记忆。(记忆为何重要呢?在chapter01作者就有阐述,他认为思考是很slow/effortful/uncertain的,大多数情况我们依靠的是记忆,而非我们的思考。)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输出?还甚至于要认为创造必要难度。因为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输出都在重新提取,而这个过程留下的才是记忆。
那么再来结合我之前写的关于深度学习的这个文章。我之前之所以写深度学习的文章,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在碎片化的时代,忽略的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著名的学霸斯科特·杨的成名作书名就是《study less learn more》。也就是说,对他而言,可能真正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宁肯少学一点,也要真正的掌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太容易错把“知道了”当成“掌握了”。这也就是,一年又一年,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成长。但是又常常会觉得,我明明报了那么多的班,买了那么多课程,为什么仍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呢。或许问题在于,大家太过注重于获取新知。而忽视了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一个系统、立体、全面的过程。那些“知道的”是否真的“掌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