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i软件的背后的学习原理
anki软件的使用并不复杂,跟着网络上的一些教学视频操作一般,基本上也就学会了。但是,anki本身的存在就给很多人一记警告:你对于有必要的学习材料是否真正做到了透彻掌握?以及,你是否陷入了自己以为自己学会的知识错觉之中?
老话长谈: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anki本身的算法并不复杂,它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使用者的反馈,来帮助使用者有技巧地进行重复。那么,重复 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大多数人的anki的使用过程之中,他们主要使用了两个相关的作用:1、刻意练习;2、艾宾浩斯记忆,让重要的/值得的/有价值的知识进入学习者的长时记忆区中。
对于“刻意练习”这点会在第三节结合专门的英文学习软件aboboo完整阐述。这里就不赘述。因此,主要说一下记忆的这个功能。「我虽然这样去阐述,但是并不代表使用了anki你就能立马解决司机知识这个问题。这里面涉及到的还有其他因素和解决方案」。 先来看认知科学家们的研究:
认知科学家证实了以下常见必要难度现象的普遍存在: 地点的必要难度:换个地点背单词,创造情景尤其是地点的不一致; 时间的必要难度:放慢学习速度。工作记忆学到的内容,人们很快会忘掉,所以速度越快没什么好处,反而长时记忆更重要,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写笔记,而是六个小时后写笔记; 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长时记忆才是真正的学习,其中最优的间隔次序是5-10%,可以使用anki等间隔效应软件; 交错学习的必要难度:学习不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反复交织、多个主题学习; 提取的必要难度:可以利生成效应与测试效应。生成效应的利用就是换成自己的口吻来重复知识点;对测试效应的利用就是记住,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
可以看出使用anki这款工具,其实我们是在人为创造一个分散学习的外在条件。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自己进行学习的话;一来,往往意识不到分散学习的必要性;二来,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细节上面的困难;三来,很难做到大时间周期的坚持。 而使用了anki,至少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为何我在开篇的时候就说“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想,如果脱离了老师和学校,一个学习者是否还能够独立地完成一套完整的学习流程?是否尽量不让自己陷入“司机知识”的陷阱?现在各种知识网红的风靡就很清楚地侧面显示了这个问题,听听语音是否真的能够学有所获?当然,如果这个知识并不具有那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价值,当做司机知识听听也未尝不可。可是,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是否会被你习惯性沿用到非常有价值的知识上面来呢?那个时候,还能够心满意足地听听语音,就算自己学习和成长了吗?「哪些是真正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呢?这个话题又很大了,会在将来的文章里面慢慢阐述。」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实际操作的细节。这个问题具体在第二节回答。
然后,就是第三个问题:大时间周期的坚持和配合。这会在第四节回答。
因为我们人脑有这种误把 知道了 当成 掌握了 的情况,所以我们就得想一些办法让自己的学习能够变得真正的有效果一点。 如果你卡住“想学,但没时间、没毅力、没基础”的死循环之中许久,也许你需要的就是像anki这样现代化、符合认知规律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觅母们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速。以前流行的长文博客到现在140字的微博,我们能够更快速得到某些信息。只是,在信息洪流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否被我们忽略?而失去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到底得到的是什么?难道只能说,我去年阅读了一千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和购买了一百个知识网红课程?